《你的夏天还好吗》惨淡经济和青春期之后

韩女,令人敬佩的女人们。

本文为《你的夏天还好吗》,作者:金爱烂 Ae-ran Kim 김애란,一书的读后感以及衍生散文。

(先说名字的翻译,我不知道为什么用“烂”这个字作为翻译,如果说夏威夷的“夷”根深蒂固看不出问题,这次的她名字的翻译我觉得很有问题。)

柔软的壳在我体内剥落,蜷起身体的我,总觉得一片灰暗。

不只是心情,还暗示了人生。

韩女,令人敬佩的女人们。

我和我的同龄人对此达成了一致的观点。

韩女对于我们来说,是东亚教育文化、父权文化之下非常特别的存在。从梨花女大的姐姐来了,到堕胎游行,所有的新闻通过互联网传到我们身边。

我们从开始的错愕到理解,从质疑到认同,那再往前几步,成为“那样的女性”也并不远吧。

女性,这个词,是我和我朋友们的性别,后来也成为了标签。也一度让我困惑。

当我发现长久以来的歧视和避而不谈的问题,我总是困惑。

23春我上了一门课,讲的是女性文学,出发点非常好,我们的课程大纲也的确按着很多女性作家的经历展开。

但我们的课堂内容充斥着男人。老师鼓励我们这一代女孩成为高素质母亲,找到已经被调教好的男人,或者去调教男人,努力用自己教育孩子感化丈夫和双方家庭,从下一代着手去改变世界。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立场,先不说改变世界我的子宫管不管用,我部分同学,愿自称为“激女”的同学们,十分不满,抢话筒,和男同学对骂,穿着印有反抗话语的文化衫…我当然也是拿话筒的一员,但我并不清晰。

我是说,我能用清晰的逻辑去反驳对方,但我做不到对整个问题的清楚认知。这或许就无关常识了,我因该去做学术,研究性别社会学,去读一些带有专业词汇的论文和专著。这就成人生困惑走向知识壁垒另一个问题去了。

我在上那堂所谓选修课第三次的时候,我就从我们的课堂讨论上意识到了一个事实:我们这一代,注定部分女生和男生会分离。表面是我们,其实也不是,是新旧思想的拉扯之下,产生的问题和困惑伴随着我们这一代的人。

我也并不诧异,我更多是感觉到困惑。如果女作家的生平绕不开男人,那当她作为独立的人成为我们的教学大纲的时候,那些男人是否可以谢幕呢。

还是说,我们必须知道这份爱情所有细节知道她爱的是怎样一个男人,我才能认识她?

我常常避而不谈女权,她被污名化,我理所当然的害怕自己温顺的伪装就此剥离而暴露在这个父权制社会里。我看着我们如此小心翼翼,拥有权利,但不拥有最高的权利,努力,但不竭尽所能。

我超级无敌困惑。

我们声称自己不婚主义,但搞不懂亲密关系,是无亲密关系所以声称不婚,还是反过来?是因为担心自己无法成为有财力的家长所以喊不育的口号?看起来都是没钱的原因,那句台词说:如果我成为有钱人,我能更善良。由此类推,如果我成为有钱人,我一定能成为好家长。

不对吧,钱不一定等于爱,钱是必需品,那剩下的那部分爱是什么呢?或许是这个年纪的我们都太锋利,对于自己都很残忍,谈不上对周围人心善,所以那部分爱我们没答案。

我之前和我一个小伙伴聊天,聊起来为什么不谈恋爱,亲密关系难道不是更有意思吗,的时候。

我听了一个,怎么说,我无法评价的答案。

她说,她不知道谈恋爱之后对方想玩她的游戏机她要不要答应,她给我罗列一大堆自己的switch ps4/5,steam的购物记录。然后她问我,你说ta说问我玩,我答不答应?这很难评,她当然也能意识到这不是借不借给谁玩一下游戏机的事情,这背后有边界感,有很多财产窥伺的隐喻,借用其本人的话来说,不安全感加信不过同龄人的责任感和成熟度,所以先缓缓再说。缓到什么时候,我俩默契地都没提。

这次想记录的这本书,就几个故事,都是韩国青年人的人身故事,不知为何却都走上贫困令人难过的道路。

有非常贴切真诚的描写,比如:

“尽管自己各方面都不尽如人意,我却摆脱不了早熟而且自负的女大学生的傲慢,总觉得同龄的男孩子都是废物。”

“前辈说喜欢我的文笔。我以为喜欢我文笔的人当然也会喜欢我。”

描写第一次进美甲店的不知所措,被问到要不要办卡推销话术时的内心活动:

“凭借多年的消费经验,我知道自己暴露出了胆怯,于是努力表现得自然,仿佛自己很熟悉这一切。我也不想显得太俗气,于是故作谦虚,像个受过教育的人,告诉对方,我尊重你,我不是傲慢之人。每次老板娘都能立刻看出我是新手,盘算着怎样对付我。时而轻蔑,时而鼓励,促使我完成了登记和消费。“我花的是自己的钱,为什么要受这种折磨?”郁闷之中,我还是出于自尊而打开钱包。这是常有的事。”

我忽然心生冲动:“我想做护理,我想做保养,我希望有人永远像现在这样照顾我。”有人长时间耐心地摆弄我,装饰我,爱惜我,我感觉自己似乎变小了许多,好像蜷缩起来,睡在这个安乐的世界里。

还有关于友情的描写,认为我们的友情绝不是肤浅的女孩们那样的友谊:

她们喜欢说些愉快而简短的玩笑,彼此在对话中使用同一语法的感觉让她们很舒心。

恩智和瑞允不喜欢女性之间甜蜜的关怀,更喜欢亲切的虐待和驳斥。尽管她们嘴上不说,却都自认为比同龄人聪明。这是那个年纪的年轻人常有的误会,或者说是大多数人到死都保持的错觉。她们也不例外。

“我以为自己不会老。”

可是某一天睁开眼睛,却发现自己变成了平庸之辈。一事无成,而且怀揣着今后也可能永远没有起色的焦虑。恩智和瑞允知道了,她们正在失去自己拥有的最夺目的东西。

她知道自己的顶点在比她们两个更远的地方,所以三个人无法构成漂亮的正三角形。

原以为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之间只有大海和天空,原来还有免税店。

主人公问前男友,跟她认识后悔吗,痛苦吗,前男友说:

“痛苦不是因为不幸……而是因为等待幸福的过程太乏味”

这句话让我为之一振,活在家庭庇护之下的我们,面对这样的曾经好友一样的恋人,组建起难得的亲密关系,填进去青春期,活力和灵气,然后我们成为了大人,要离开原生家庭,要接着上学读研,要工作租房买房,拥有坚固的人生走向,那时候才所谓是拥有一个好结局。

想想就让人害怕,这句“痛苦不是因为不幸……而是因为等待幸福的过程太乏味”,我觉得它像一句诅咒。

还有这句:

这些年我发生了哪些变化?好像只是变得大手大脚,对人不再信任,眼光变高,成了俗人。这让我颇为不安。二十多岁的时候,不管我做什么,都感觉只是个过程。现在呢,似乎一切都是结果,让人很焦虑。

我推荐这本书,认为它讲出了那些不被我们关注的贫穷和悲惨青年时代之外,我还更意识到了未来似乎并不是光芒无限。那种“我成了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的时代,似乎一去不复返。

佛祖云,选择比努力重要。

我深知这些故事的主人公一定是过于局限,加上作者流畅的逻辑才让我如此不安,这是非常成功的文学作品。

除此之外,它给我带来了深切的不安和恐惧感,我默默许愿自己摆脱局限性,看更大的世界,了解更多的选项和考试方法,别走进惨淡无光的未来中。除了许愿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呢,只好埋头学习,学习总不会错...吧?

或许她们每个人都许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