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公共空间:从咖啡馆遭抵制到Z 世代因何流浪到线上
活用日本
引入事件
前几天睡不着,大刷社交媒体。发现居然有一股网民热潮在抵制一家咖啡厅,翻完了几个帖子略过了七八张截图,大概理解了事件全貌。大概是一家名为“喫茶百合子 KISSA YURIKO”的咖啡厅有一系列成文规矩,并且很醒目的存在于自家昭和风满满的店里,例如五个禁止开头的句子,大意是声称不接待“爱拍照动来动去的、站起来拍照的客人以及开闪光灯的客人”。本来他们说的是不欢迎极端情况,结果愈演愈烈,社交媒体简介居然赫然出现“不欢迎下等人”的字样。而且还是“拍照/办公/下等人不友好” 现在变成了直接攻击扫射爱拍照、办公的客人是下等人,一下引起全网群嘲,网友纷纷自行抵制。
笔者作为一个在咖啡厅读过很多和友人美好时光的普通消费者,虽然并未亲临这家咖啡厅,但对其模式也并不陌生。很多咖啡厅为了保持自我定位和维护经济利益,是拒绝商业拍摄的,近年随着一些“恕不接待低龄儿童”的规则在一些咖啡店兴起并迅速在社交媒体得到肯定,似乎助长了一些咖啡厅私设规则的决心。因此咖啡厅从店名到装修均有日式风格,想来这样私设严规的模式可能也是借鉴了日本餐饮业。
溯源日本文化
日本餐饮业中确实存在一些较为严苛的规则,这跟日本人对餐饮氛围和礼仪的高度重视有关。比如一些高端餐厅限制儿童入店、禁止拍照或录像、强调食物不浪费,甚至对顾客的着装、用餐时间和行为有明确要求。还有某些餐厅会严格规定预约时间,并要求顾客遵守高标准的餐桌礼仪。这些日本文化下的特定规则旨在维护安静、专注和精致的用餐体验。当然这些做法有助于塑造特定的餐饮文化,也形成了日本专属的餐饮特色。但是在国内借鉴这些规则时,能不能一味照搬而不做任何本土化处理,或者是直接犀利当个性,使用冒犯市场群体需求的言语来当做自身特色?
探究遭遇抵制的引爆点是什么
但其实细想这次的事件引爆点,直接原因就是“下等人”三个字,在我们独有文化历史背景之下,这三个人有着太多的历史含义,比如我们说翻身做主,那就以为是我们是从下往上翻,而这个语言描述甚至有着超越时空的攻击性。不仅尖锐还带有强烈的排斥,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们对于公共空间的期待。
由于人均经济发展和各城市规划问题,公共空间稀缺是一个普遍问题,室内公共空间往往会伴随着消费行为,餐厅和咖啡厅如我前文所见过,承载了很多朋友们的共同回忆,这是具有社交、放松、还有工作甚至独处的属性。
商家有责任和义务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甚至营造一种时空割裂的复古感。但是如何界定“舒服”,是一个比较大的关键点,也是这次争议的核心。
活用日本的正确性, 作为商家,虽然是服务业,保持犀利的服务态度是不是不被市场欢迎的?
对于部分顾客来说,拍照、分享生活是他们体验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如今的社交媒体文化中,许多人习惯性地记录自己的生活瞬间。所以,咖啡店如果拒绝这些行为,会让人觉得它在否定顾客的生活方式和兴趣。而且商家选择在以发照片分享生活瞬间的平台上进行顾客筛选,极易选到价值观相左的用户群体,这一点上,笔者甚至为此感到无语。
从网友的反应来看,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商家的态度过于偏激,甚至带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这种强硬的语言让人产生反感,尤其是在如今的社交媒体时代,大家都习惯了在公共空间分享自己的瞬间,而不是被排斥在外。
咖啡店的语言处理得比较激烈——假设只是简单地说“希望避免过度打扰他人”,大家可能就能理解,但如果是说“攻击爱拍照的客人是下等人”,这就会引发更多人的反感。公众舆论的迅速反应也显示出,在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商家的态度和言辞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反响。(不过我看店家一直期待自己火 这或许是其营销手段之一 不得而知)对于所有的文化运用,我想至少应该活用日本,了解背后的深层文化逻辑,而不能在小空间里进行极端权力对抗。
国内公共空间稀缺,我们的时间应该消费在哪些空间里
其实分析到这里,一切都比较明了,在这里我想提的问题是“国内公共空间稀缺,我们的时间应该消费在哪些空间里”。 仔细想来,所谓公共空间,大致有几个分类:社交,无非是咖啡馆和餐厅,图书馆往往只能起到彼此伴学的作用,并没有很大的社交属性。文化艺术空间,这就和城市量级有很大关系,如果日常生活被学习工作充斥,对这一类场景的占有反而很少。运动、共享办公空间等都具有较强的功能属性,那么就此推导下来,咖啡店的确占领了不容小觑的社交空间。
其实写到这里,我也在想我的公共空间似乎也十分有限,之前在奥克兰不上学的时候可以整个city圈探索看海爬山,日本的中学生放学直接进入池袋扭蛋店,我和我的朋友可以去哪?我们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热爱游戏,这些热爱或许是一种在公共空间常年缺失下的向“线上走”,作为互联网的土著,这里可能才是最具备社交的虚拟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