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间如何培养女孩从政?

从《Girls State》与《Boys State》看性别、政治与教育

之前看了Apple出的纪录片《Girls State》,本意我是想寻求一些赋权女性的例子,看一下培养女孩的路径,对自我养育做一下补充。

这部纪录片拍摄了美国「女孩州」民主政治主题夏令营,构建单一性别的模拟参政体验,女孩可以竞争卫生部财政部部长,或者最高位置,女孩州的州长。涉及到如何在陌生的环境熟悉彼此,构建个人社交地位,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自己的社交地位和能力去达到自己想要位置。

在MeToo、女性领导力等议题越来越受重视的时代背景下,这部影片具有明确的时代回应性:探索女孩在社会结构中如何学习发声、组织、争取与失败。

开始观看之前我就非常期待,因为我对“优雅的成功”有一些疑问,但对女生直接一比一复刻“雄竞”又有一些担忧和怀疑,所以我在观影之后总结了我的思考和发现,作此篇为收束。

在《Girls State》之前《Boys State》就已经拍摄完好几年,但我的观影顺序是相反,这也让我意识到了同为模拟参政体验夏令营,高达30+性别的美国,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性别歧视。

一、政治不是制度,而是一种存在方式

《Girls State》让500名女孩模拟组成一个州政府,随着剧情推进,我们很快发现,政治远不只是立法与竞选,更是关于谁能发言、谁拥有控制话语权的资格。进入这个夏令营的女孩想进入权力中心,不只是“参政”,更是穿越重重门槛。看似是政治,但更似乎是,state里的人际关系与游戏规则。女孩可以用美甲展示,项链夸奖这种small talk来扫清刚见面的陌生感和冰点气氛。

她们用这些看似无关政治的方式,打通了通往人际网络的第一步——在女性政治中,人脉构建往往依赖情感铺垫。但当所有人清楚地意识到彼此在此就是为了参与政治,她们又该怎么做呢?

我预感和现实也差不多,她们也意识到政治有关合作和竞争,女孩很擅长合作,这是一种性别文化优势,毋庸置疑。焦点就是在于女生们在这个场域如何“雄竞”。

girls如何参与政治?还有很多与现实相反,但并不意外的现象,例如人数最多的保守党,当girls选择是保守党,她反而成为了少数。

当然,身为中国女孩,观看这个基于美国青少年公民教育传统的纪录片时,深知国情不同、制度有别,我仍想想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政治意识。即便没有投票制度,也要懂得表达立场、辨认权力、寻找影响公共事务的方式。政治,从来不只是制度,也是一种态度和能力。 (或许此处应该插入刘瑜《比较政治学》的书籍推广)

二、性别起跑线的错位:男孩天然属于政治,女孩必须练习进入

2.1 男孩为何“天然”政治?

男生在《Boys State》中表现得轻松、自然,自信地填满空气,在公共表达中毫无迟疑。他们更快融入政治的讨论,天然地被看作“国家的建构者”。男孩勾肩搭背渲染一种情绪,得到一种信任,基于人格和个人魅力。男孩在课堂上表现时,不必担心自己的自我评价,他们仿佛从未怀疑过自己在政治中的存在感。 “Boy State对性别分化太严格,我们应该举办people state。” “有Girl State。” “不是,我是说应该办people state就好。” “people state????!!!” “我只是逗你玩呢,别担心了。”

男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的时候,都天然的不用担心自己的自我评价。有的人能意识到性别问题的(但是否是因为他作为男生一直被公平对待长大,所以能如此正义和慷慨?还有能说出“从政时说谎在道德上颇具争议”这种意识到关键所在的男生, 就像“我富有了,所以我可以友善”,他们从不需要为生存和归属感去斗争。

男孩勾肩搭背渲染一种情绪,得到一种信任,更多的是“基于人格和个人魅力”。《boy States》拍摄注意到了男性性别下的更多差异,比如脆弱的boy,捍卫自己强壮气概的男生,为自己国家包容多元宗教和多种意思形态的男孩等。

全女的场合更容易聚焦在性别平等问题上,这似乎不仅仅是聚焦点模糊的问题,而是男生不用“先”解决这些不平等问题、对性别建立的约束和难以隐去的偏见。他们几乎是在一片顺境中开始,无比自然和轻松。

男生更快融入政治的讨论,他们天然的存在,似乎不必像女生那样去讨论自己的处境和与别人的关系。他们更自然得发出声音填满空气,营造出一种团结的感觉。

2.2 女孩必须“先成为”,才能“被允许”

“但是强的女生会赋权给对方(女生),对吧?” (“But strong girls empower each other girls, right?”)

女孩们不仅要竞选、演说、立法,还要时刻管理自己的行为、衣着和情绪。

我很喜欢其中一位的坦诚表达,“她有我不具备的胆识。”

全女的场合更容易聚焦在性别平等问题上,而这恰恰揭示了差异:男生无须“先”解决这些不平等。他们是在一片顺境中开始,无比自然和轻松。

女孩们一边“从政”,一边不得不讨论自己的处境与群体关系,仿佛必须先获得认同,才能谈论公共事务。她们在参与政治的同时,还要解释自己为何有资格谈政治

与之对照的是男孩之州(Boys State)的一种默认起点:男孩们无须首先处理性别不平等的问题,他们在一个天然顺遂、无需解释的环境中起步,自信且专注于权力本身。而女孩则往往要一边参与政治模拟,一边反复处理关于自身群体处境的提问,仿佛她们必须先被认定为“值得倾听”,才能真正谈论公共事务。

落选的女孩说:“我真的很努力地在经营自己。” 这不是简单的失败感,而是一种深层的社会结构反映——女孩必须不断自证、不断克服潜在的不信任与轻视,才能向前一步。这种不断“修炼”自己的过程,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被允许参与的前提条件。

最终的落差并不只在话语层面,而是赤裸可见:在男孩之州,州长宣誓由真实的政治人物主持;而在女孩之州,女州长的宣誓则无人出席——没有象征性权力的确认仪式。哪怕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认可,也被剥夺了。

不平等还体现在细节之中:女孩有穿衣规定,男孩没有;女孩被禁止单独行动,男孩却自由;女孩州的引导员不愿她们讨论两个state的制度差异,“她们会翻白眼”,大人试图将结构性问题私事化、情绪化。

一位女孩说:“他们不会刊登,但这件事本身就很酷了;只是为了看看结果;但也是为了能够自我评估。” 还有一个女生说“所以我不确定那是否是发行人的美学选择”(“So I don't know if that was just an artistic choice by the publisher.”) 我很喜欢的表述是“但我认为我们不该借由女孩州更进一步地强化性别歧视,我认为对话内容不该着重于让我们为性别歧视做好准备,而该着重于教导我们如何对抗性别歧视。”

关于女孩州的性别歧视,我想引用一位的话作为收束,“但我是一个乐观的人,所以我真心认为一切都会变好”。

三、培养女孩从政,不只是模仿“强者”的姿态

我们都知道想要复刻成功,就必须模仿。模仿可以让我们变得看起来自信,但如何真正自信,解决突如其来问题的能力,更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就好比守财比发财重要。

3.1 政治困境被内化为“我不够好”

女孩在失败后不只是检讨策略,而是质疑自我价值,“I was wondering how someone could make being here look so easy.”(我在想怎么会有人在这里这么如鱼得水。) “I don’t know ,I guess i just internalize everything that…If I’m not as good as someone else, like,I’m not doing enough.”(我猜我只是内化了,如果我做的不如别人,可能是因为做的不够。) 被要求“be social”,但也有人说:“我真心喜欢自己的严肃形象。” 这是女孩政治社会化的隐秘部分:她们被训练去讨喜、去建立人缘、去“社交化”自我,最后却发现自己与权力中心越走越远。但只有严肃的性格才能获得权力吗,如果是,她们获得支持的路径又是什么呢?

3.2 情感联结作为赋权工具

我很感动的一个情节是她们有一个独特的合作赋权方式 但同时,女孩们在《Girls State》中也建立起独特的赋权方式: 手拉手围圈,每人说一句话—— “I deserve to be here.” “We are all qualified.” “We are allowed to make mistakes.” 这是一种从情感出发的赋权路径,是她们独有的政治语言。 在法官团的讨论中,一组女孩辩论“堕胎前必须接受辅导是否侵犯隐私”,这种逻辑清晰,女性发言,我觉得特别好。

四、如何快速构建个人政治

这部分是我最关心的人际交往部分,在夏令营中,如何快速构建个人政治? 对这里的大多数女孩而言,参加 Girls State 是一次从“被组织”到“自我组织”的跃迁。她们突然被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群体,需要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角色与声音。但“从政”不是靠职位来定义,而是由个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来建构的。我大致捕捉到了这几点技巧,我们来一一讨论一下。

4.1 掌握发言的节奏与空间

发言不仅是表达,更是一种在公共场域中被听见的行为,很多女孩一开始会自我怀疑或羞于打断别人,她们不断练习自己的语言,练习在合适的时间开口,这才是她们真正“存在”于政治空间。

上文提过的那句“我真的很努力地在经营自己。”背后其实是一种对自我发言权的争夺,也是适当坦露脆弱,展示真实的技巧。(有时候我们不必去强调社交技巧的工具性,它也可以是我们个人引导情绪和思路的技巧,服务于我的思维整理,而非仅为展现我是什么样的人上面)

4.2 建立同盟,而非依赖人缘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女生性别文化中重要的特色就是“不要斗争”,但关于政治这件事,女孩周的女生们也都意识到在短期政治实验中,结盟比取悦更重要。和其他有相似目标的女孩组成小组,制定共同议题,不只是为了赢,更是为了锻炼集体协商与博弈的能力。 也是前文提到的手拉手围圈说:“We are all qualified.” 也是一种好的多人合作心理暗示。

五、不同语境社会下的女孩政治意识

Girls State 是基于美国政治教育体系的实验,而我所处的语境并不具备一模一样的民主制度、选票机制或学生自治的传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讨论“女孩如何从政”这个问题。因为政治意识,不属于某种政体,而属于每一个渴望影响世界的人。即使不能竞选,我们可以练习表达意见;即使不能立法,我们可以影响公共对话;即使没有制度鼓励,我们依然要培养“思考权力结构、质疑不公秩序、站上公共场”的能力。 从真实生活入手,从附近开始,以从校园、写作、网络、社区开始,在各种微小实践中为自己争取位置。

六、结语:如何真正培养女孩从政?

纪录片中的演讲中有几句说的不错,我边听边转写了下来: “As your governor, I promise to live by these words: to love, to care, and to be there... I want you to be brave and bold because every single one of you is amazing.” “Future is for female.”

但未来不该只是标语,不该只是情绪的一时安慰。“女孩从政”的终点不是个体出类拔萃,而是集体意识的觉醒,是结构性支持的建立,是女孩不再需要为“能否存在”而自我斗争的那一天。我们不再去讨论“二线以上城市女生的女性主义是否是一种个人品性的作秀”,不再去自我立派,群起攻之。

女孩参与政治,不只是为了被看见,而是为了改变“什么样的声音可以被听见”。

因此,关键不在于“给她们机会”去装点“多元代表性”的政治正确,而在于如何重塑公共空间的语言、情感、规则与象征秩序。

培养女孩从政,不是塑造一个完美女性,而是培育出一类能自我定位、能容纳失败、敢于赋权他人、具备集体联结力的政治性存在者。

我希望未来所有的女生不再去认为好的个人权力来源于“院长的夫人”“某某人的女儿”当作通往话语中心的路径的身份,而是源于自己是“学科带头人”,本身就具有引领和决断能力。

那时,“未来是女性的”将不再是口号或者是迎合“正确”的时髦,而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成熟实践路径—— 从一次夏令营开始,也可以延伸至未来世界的改写,跨域文化和地缘,去到新的世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