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详细的来说一下我看东西的烦恼。
关于信息过载的,我这个暑假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配置阅读体系是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觉得读什么,决定自己接触到的信息,是互联网赋予每个人最基本的权利。我早在很久之前就意识到我绝不让自己陷入到那些冠冕堂皇的谎言里,去过着流于表面的生活。
读什么书,阅读流程,书摘笔记,很多本书组成的知识体系。
再在笔记里面漫游,发现思想的闪光点,在用键盘记录下来,成为真正的创作者和生活家,快乐的生活在互联网的世界上。
这是我的理想互联网公民日常,我目前构建体系的进度在65%,可以说是比之前明白了不少,但是要说能细滑得将“阅读”和“写作”和我的生活融为一体,还是有点难。
先不急着否定流畅的生活体系不存在,也不用搪塞给我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烦恼这些屁话。
我看着我的任务框架,再看我配置好的聚合阅读器,我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精选内容太多了。
这一定是每一位试图构建自己阅读流的人都意识到的问题,至少信息过载这个词每个人都耳熟能详。
我觉得解决办法是,一定要配置好相关的体系,即使体系本身是无法被阅读完的;再有了体系之后,尽可能多读书,多做笔记多思考,最后完成output这个举动。
如果说拥有海量的阅读资源,这本身词义等同于互联网,经过我们个人经历和审美的初筛,那体量一定是比之前少了很多,从海量变成“湖量”,落到我的脑袋上,依旧是无法承受的信息过载。
一定要重申一句,因为担心信息过载而拒绝拥有信息源,我是不赞成的。
我的日常阅读有两个情景(在本次阅读体系构建行动之前):
1.广泛寻找好文,但并不阅读。整个动作就好像捕捉我“可能感兴趣的文章/可能会有用的文章”,我打上标签扔进inbox,等待下次决定一口气研究某个问题再依据tag一口气看完。
2.发现感兴趣的文章,再试图短时间找出类似的文章,但多以失败告终。
无论是1还是2,都无法对“当下”做出长远的影响,2是可见的低效做法,但满足了“走马观花的快乐”,可以说是阅读的乐趣之一,也不应该回避。
12在前的情况,无论如何也都应该开始构建阅读框架,至少,阅读框架像一个地图,能让我知道自己身处何处而减少不必要的内耗。(本文中阅读框架和知识体系是一个意思,都表示脑海中知识的最终汇合处,但阅读框架是书,知识体系可能是笔记)
最近应该是独处的时间很丰富,我能感知到时间的流速很快,也能意识到我在拥有事情的“过程”,就是那种第一天开始为目标努力,带着欣喜;中间几天进行时却参杂了焦虑和怀疑,快完成和终于完成欣赏成果时带有快乐,也无法理解中期焦虑的原因。
我现在就处于本次项目65%的进程当中,略微焦虑,写本文宽慰内心,并试图告诉自己要接受事情的完成需要拥有过程这个道理。
在之前的文章说过暑假也多写一些小文章作为“六十分万岁”系列来让写作本身更好融入我的生活。当然,如果你想看更多的优质长文请点击下方链接自行寻找。如果你想看新鲜玩意也可去我的个人网站寻找好书阅读。网站链接可直接点击左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