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杠声明:所有文字前缀都是 in my opinion,无意创造唯一正确,仅作同龄人茶话会之用) * 作为一个非常沉迷管理术的人,注意力曾经被琳琅满目的收纳用品、麻理惠的书,study account的各种帖子、国誉自我手帐、hobo、时间饼印章把时间分去不少。我也不愿意说自己初高中时期的时间花在表面功夫或者无用功上,毕竟今天否认昨天有一种否认自己存在的荒谬感。而且很难衡量我的成功与失败,这些我尝试过的方法与技巧难以形成对照组。
借这次这本《把时间当作朋友》仔细梳理一下这么多年我关于“时间管理”这件事和“成功学”的思考。接下来就非常有逻辑和体系得来谈一下这些话题。
【时间管理误区】
我们很爱拍穿越题材的电影,对“重来一次”有着非常强的期待,但各种文艺作品的结局都在说“即使有这种可能,主角还是会选择原有结局。
要:
1.寻找问题根源
2.勤奋执着但不要急于看见结果(喜欢书里这句描写“他们从容,他们优雅,他们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安静地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总能有所成就”)
3.成长比成功重要,不要比较,比较会腐蚀双方的关系(越来越觉得尊重/真诚祝愿朋友的成功也是一种能力)
【学生身份与时间管理碰撞——从课程表出走】
在进入更加灵活的学生生涯中,从老师家长规范的几乎没什么变量的时间表出走之后,我们终于有了自己时间的支配权。
先玩,一会再说怎么规划,或者是山到车前必有路,但这些都不是最好的做法。
就是要警惕,就是要紧张,就是要关注自己的人生,从规划,要思考,未来五年说不准,但未来五天是有有方向的。
就是基于思想还停留在“被人管”但现实已经是“全权放任”的状态,所以才产生了例如“间歇性踌躇满志”,“这次我一定”,“我一口气做好”等等太常见的现象。这些现象常见,看到自己身上三天打鱼的状态,环顾四周看到跟自己差不多的同龄人也这样,所以放下心来。
怎么能就轻易放下心来呢!就算身边的样本量再大,但是进了一个学校,说明大部分人还是很像的,数据不可信。就怕又觉得自己最独特偷懒又想着和别人一样又怎样,这种时候最容易的就是群体堕落,还不自知。
**走出课表之后,一定要认清的现实是:时间不可规划。 **
“主旨非常简单: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必须开启心智,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 己身上。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与时间、管理或时间管理都没有多大的关系。解决方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都靠积累”
没错,这是作者观点,也是我多年来才幡然醒悟睁眼看见的现实。
为什么呢,从我的经历来分析一下应该怎么用日历“规划”时间。
-上学版-
一周时间轴+24h时间轴可以有;最好是电子的
最先导入不可变的行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就是课表+meeting/付好钱的1v1课
然后一定放入学习/阅读/写作时间,每天不一定都要有这三种时间但一定要存在1/3
然后见缝插针安排两人出去玩和多人出去玩的社交活动
遇到改动就是随时可调
这些是最近上学的心得,反正底层逻辑就是不能到上课了啊去上课,想出去玩哎好像也没啥事,杜绝这种随意安排时间的。
比较好的时间安排是能维护长时间的“坚持”,而不是“看起来做了很多事情”
时间不可管理,是因为我们无法实现到时间多了就一定更有所成就的可能。
【拖延背后的内部恐惧:怎么变得有勇气去做事】
先承认,做不好事情背后存在死亡恐惧的威胁。毕竟人类最强烈的感情还是恐惧(或者是爱,我个人认为这俩是两面一体的)。
初高中的时候,我时常面临非常大的困扰,作为一个试图去弄清楚世界的孩子,我对太多事件有着疑问。
思考的是未来会成为怎样的人呢,有多少种可能性,我从来没觉得畅想未来会是白日梦。但对那时思想还没建设完全的我来说,现实和理想造成了非常明显的分类,进而延伸出了非常直白的问题。
我已经知道我喜欢什么了,为什么我不去进修,而是还需要再学这些应试学科?
必须考上大学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吗?
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过自己喜欢的人生吗?
如果我不喜欢高中的教育,且已经过了义务教育的阶段,那我为什么还要坚持自己不喜欢的生活?
不能直接退学的原因是父母不愿接受孩子脱离社会时间,还是自己很迷茫,没勇气去挣脱这些生活,或者有这些想法的你我其实真的平庸这一切都是我们备考的胡话?
这很难有答案。
Home school虽好,但我或许并不具备相应条件,在环境中才是最省力的。江浙沪私立虽好,但没能在那里念书,好环境自然与我无关。
如果身处填鸭教育之中如果选择自己营造环境,那怎么维护对兴趣的热情就是下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自己给自己构造环境很难,未知、是少有人走过的路。
当一个人不满于现状,力图去一己之力挣脱身边束缚,非常容易被畏难情绪包裹。
如何在信息洪流中筛选辨认,如何跳出传统就业方向,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怎样跳出上一代的计划,不再走爸妈走过的路,不一定走的更高更远,但怎样走出自己的路呢。
选择比努力重要,改变比墨守成规重要,多想一些可能性再决定比一股脑走到头重要。
怎样做事有勇气:
1.承认: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这是现实
2.意识到:来自外部的恐惧在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话说当我知道自己在为什么做什么的时候丝毫不会被外界风吹草动影响)。一辈子这么短,做一只勇敢的malou!🐒!!
【再谈天分和努力,天职到底是什么】
上文说选择比努力重要,但在选择之后(已经完成了选择这一步),努力就是单选了。
努力的路上,我遇到最难的困难是——必须忍受未知。
读了这么多年书,读书行路本以为能知道得越来越多,后来才发现知道得越多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
我一直以为人的职业生涯目标是寻找自己的“天职”,我设想过自己会花很多年尝试成百上千种选择,才会意识到自己想做什么,我看着那些二十岁入行当老师入职公司到六十退休的例子总觉得他们没有选到天职,而是沉默的坚持。
后来读了武志红的观点,我才意识到,人和事物的关系需要投入,需要耐心的沉淀和共情,当进入了心流,这个职业就会被人们认为是自己的“天职”。
所以,并不存在每个人命运般的天职,所有天职都是深入事物的浪漫描述。
也就是说,天职是有持续心流的任意职业。但任意这一词不恰当,更应该是我们最后选择的职业,像小王子的玫瑰花,像千万只狐狸中被驯养的那一只。
如果不去建立深入连接,只是浅尝辄止只是觉得这个不像是天职而放弃的话,是会迷失在寻找的路上的。
再往深说,如何放下自恋的攻击,去深入事物的链接,从表象进入内部,获得心流,比挑选职业本身重要。
如何忍受未知、如何平衡学的越多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如何放下自恋与攻击。
但,以上都是个人所需要做的努力——如何在已有职业中获得长时间的心流、如何在没获得心流时保持冷静和乐观。
我觉得说我们东亚学生觉得累是对的,
太对了,
我们承担了社会变迁发展造成的焦虑,
我们一边要在同龄人中成为强者;
一方面还要保持内心平静,身体健康,
更要承担“教考分离”(学的跟考的不一样);
承担学校教育和真实世界的差距,
承担读书致仕归来仍是普通人的现实,
承认社会阶级差距的分化形成和加剧。
我们不累谁累,
然后精神压力随年纪渐增,
最后在某一天应酬的晚上意识到
被大人激励的“长大/考上/升职/买车/买房/结婚/生子后就好了”
其实是是从头到尾的谎言。
虽然我写这篇本意是自救,呼吁志同道合的好友读者一起分析,但忍不住还是要吐槽我们受到教育与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之间巨大的鸿沟。(真的巨大,引发巨物恐惧症般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