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读烂书记
随便薅了一本书来读,是之前怎么也读不下去的故事《凉子访谈:依然热爱生活》,我之前以为自己读不下去是因为我难以对别人产生好奇,本质上是一种冷漠或者是对自我的极度关注。结果这次我看了大半本,依旧浑身难受,我仔细一想,我根本不必用残酷语言剖析自己,突然就意识到了这本书令我的难受之处在哪里。
这本书大概都是出身底层的主人公经历疾病婚姻工作等等诸多不幸选择燃起希望,但故事的所有着墨都在他们是多么的不幸,事情是如何发展到这个地步,例如原生家庭不幸的女性逃入婚姻,最后发现丈夫出轨成性,家暴、恶婆婆讽刺,有探视权但见不到孩子等等。
我看同题材韩国作者金爱烂的书,我也看那些底层的困苦的故事,但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底层故事时,仍然有些问题想不明白。
我是完全不看呢,因为那些故事那些人与我无关,我是接着看呢,用悲剧和惨淡来警醒自己?可若要是说警醒,那些消费主义得来的快乐也没有那么快乐,岂不是白白增加忧伤。
但是这本书,实在太烂了,文笔,写作思路,作者预设的中心思想,都让我觉得匪夷所思,大脑缝隙冒出一个问号,十分难受。
我知道这些故事都有原型,但我不喜欢这类故事,不是因为我不尊重人类的苦难,而是我知道所有这些故事发展到悲惨的结局都有一个共性:主人公没有自己的全局判断力,不主观,不独立。
正是因为站不到故事之外思考,只能被所谓命运推着走。这其实不是命运,这只是心理学里典型的行为,根植于记忆和原生家庭的行为模式。
如果要跳出“命”,就要内观,了解自己的思考何以被决断出,怎么来的,做这个选择是为了逃避还是为什么。
这样婚姻、择业还是各种选择,就真的仅仅只是选择,而逃脱了本不该被赋予的沉重价值和期待。
这本书的故事没有体现那些生命力,过于内耗和不安。再一看封皮,史航推荐,差点把书丢出去。我有这个时间,不如多看看武志红老师的书呢。
突然想起,之前有人说亚洲小孩出国定居和白人咨询师分享自己的童年经历,结果咨询师含泪同情,那这本书我建议翻译成英文,给世界分享一下我们真实的苦难。
这本书可以说是在试图打造现代人的《活着》(当然两者画不了等号,因为这本背景很新,也算是疫情之后的新书了),但我看的过程中即使带入“赏析悲剧”的心情,也没有余华老师那种写出悲剧后回头看为自己文笔而感到快乐的心情。
我一看豆瓣上说什么写作能力太差,忍吐读完,我深表赞同,给这些友邻狠狠点赞。
02.这类书我期待的写作方式
这一类基于访谈的文字并不适合用这本书的写作手法来记录:陈述+写作者的观点。尤其是写作者带入个人情绪,这一类的案例访谈,最好借鉴科研写作案例访谈的中性修辞和评论不能带有第三方预设,这样读者也不至于受一肚子气。
03.读到烂书怎么办
及时止损。不要读了,快快扔开最好。切忌为沉没成本忧心。读书尤其如此。
04.update
最近本人又进入假期啦,还是像之前的假期一样随便发一些能公开的文字。去年在论坛和公众号还有网站上发的纯原创的文字(意味着不包含书摘),差不多有8万字,而我个人的23年全年日记随笔也有五万字,这样看来2023年写了13万字,远远超出了我所预料是10万字。
逐渐感觉到写作成为了我的日常生活,在公众平台发的东西也能有人看有人找我玩和我讲话,十分满足。
2024会继续写东西在简中互联网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