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导师办公室的日子 cover

在导师办公室的日子

要有好心态,没必要那么爱,项目报了也不一定能结项嘛

本文是在一篇校园新闻稿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由于原文最终并未发表,我进行二次编辑放在自己的网站上,用以纪念。

我本科做过两个独立项目(眼看明年毕业,除了毕业论文也不会再有第三个了,严谨),跟过两个导师学习,都是女教授。

在她们手下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本文由于原稿是关于 Y 老师的,所以就来先谈谈我在 Y 老师办公室学习的那段日子。

Y 老师做的方向主要是女性、战争文学,我一直都很崇拜能处理残酷叙事文学的人,加上 Y 老师实打实叫了我很多东西,感激之心溢于言表。

老师是博导,原也不会跟我有什么联系,但由于科研任务分配加上我原来的导师分身乏术,拍着胸脯告诉我要给我介绍一个超好的导师,我自然就答应了。

我在导师的办公室桌子上敲打键盘,她时不时跟我说一些建议,我一边分屏记录一边提问,有时还让老师帮我看看书单。我旁窥了老师的忙碌学术生活,感受到了她的真实生活节奏,这都是任何经验视频无法准确传递给我的。

一年后的今天再回看,我当时那么崇拜的老师,的确真真切切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以下部分为旧稿二编,隐去个人信息,部分细节做了模糊处理。

和老师的相遇

因为我对女性相关的选题兴趣浓厚,而正好与Y老师的研究方向有所相同,我被推荐给Y老师。Y老师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当我的指导老师,在初次见面前,我感到有些紧张,不知道Y老师会是什么样的人,她的导师风格又会如何。

然而,Y老师的热情和专业立即让我放下了心中的疑虑。在她的办公室,我们详细讨论了各种选题的可行性,最终决定以老年女性康养作为我们的研究方向。因为我希望能够为老年女性的健康生活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这个选题正好与我个人的家庭经历和兴趣相契合,我觉得非常水到渠成,整个选题随着我们的聊天过程自然而然的就出现了。

最后决定好了整个项目的选题时,Y老师说“那就来它了!我觉得值!”我心里十分开心。

Y老师教给我的科研技巧和提升/项目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

在我与Y老师的交流中,我得到了许多关于如何有效进行学术研究的宝贵建议。老师对待笔记的严谨态度让我深受启发,她分享了她自己在学生时代的学习方法以及在当前科研项目中的实践经验。

“任何一篇文章,都开一个Word文档。笔记都在一个文件夹里记录下书名、出版社、作者,然后提炼出笔记。因为书读多了是不可能全都记住的。给笔记做分类、重点标注。”老师强调说,这种系统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整理复杂的学术材料。其实在此之前,我所有的写作练习也是依托了大量的日记笔记等文字记录,但我一直不确定这是否是一种高效和踏实的路径,而这种方法与我自己正在实践的笔记方式不谋而合,让我感到非常肯定和鼓舞。

我还了解到,Y老师非常热爱做笔记,她曾在学生时代对英语课本进行了大量的记录和整理。她对我说从现在开始,就要求自己像研究生一样做笔记,这样才能打下坚固的基础。

此外,老师还提醒我,在网上下载资料时要记录网址和下载日期,以确保即使网址被封,我也能有可靠的参考。但是在我进行文献搜集和阅读的时候,我忘记标注下载日期了,老师并没有对我很严厉,反而鼓励我要耐心,要注重细节。她说她导师说过“内容是能力的问题,而格式是态度的问题!”我就决定一定早早要培养自己整理文献的好习惯。她强调学术笔记与日常笔记的区别,并指出整个学术生涯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笔记整理。这样真诚的指导,让我对于文科科研入门有了非常清晰地了解,我可以作为一个学术新生,了解那些深奥的学术是如何一步步被“创造”出来的。

我由衷感叹科研工作者在电脑普及之前是如何进行笔记整理的,Y老师分享了她在纸质版小说中逐字查找需要的文学词汇的经历。她还告诉我写作论文时要注意,论文不是讲故事,每一句话都需要深思熟虑,而不是为了流畅而流畅。Y老师点评我的写作练习时,她问我写作这篇所筹备的时间,告诉我她能看出来每一句话都是有用的,说明我是想好了再写而非字数的堆砌,我听了之后真是收到了非常大的鼓励。

在Y老师的指导下,我还学到了做笔记要有两个版本的重要性:一个是原始的笔记,记录具体页码和段落;另一个是经过整理分类后的笔记,保留核心思想和结论。Y老师甚至分享给了我她的学术笔记原文档,希望我能更加清晰理解记笔记的方法和技巧,我真是受益匪浅。她还鼓励我在工作疲倦时读些小说,认为阅读是扩展知识和构造认知结构的重要途径。Y老师的办公室书架上满满当当全都是社科书和英文原著,堆放着学姐们的论文和材料,每当看到厚厚的博士论文,我都敬佩Y老师的工作效率,和为她还能抽空分心来和我探讨课题帮助我进行学术入门,而非常感激。

我的科研思考

我的课余生活除了专业学习,我一直也在思考自己对于“科研”的理解。之前我听播客,有一位当上大学老师的姐姐说过一句话“科研使人自由”。我其实一直不能理解,那样复杂和严谨的格式,需要阅读的几十上百本书,还有那些复杂的耦合的问题,学习和个人生活的纠缠,怎么自由?

后来最近在和Y老师的聊天过程中,我感受到Y老师的工作状态,和她能理解我想问什么,并能回答我给出我足以降维打击的回答,让我对科研生活消解了不少误会。尤其是在我准备课题时,一页页浏览国外同领域的论文,发现世界各地的学者都在关注同一个课题,为此开峰会开创建杂志和论坛,有这么多的文章可供我阅读,我可以借助互联网任意搜寻我想到的任何灵感,去碰撞去对比,去得出我的思考。这或许就是“科研使人自由”。

Y老师带给我的启发和改变

无论是对格式细节的自我约束,还是做笔记的各种小技巧和经验分享,还是老师对我那些“要不要保持大量阅读,要不要一直写一直写”“读什么呢,老师你看我这个书单怎么样”各种问题的耐心回答,不仅帮助我进行初步的科研思维建立,也让我在思考方法和学术交流中得到了提升。

未来的展望

在接下来的学术旅程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为自己的研究课题继续深入学习。能够得到她的指导让我感到非常幸运,成为她的学生更是一种难得的机会。她对我的期许和指导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提升,更是人生中的宝贵经历。

谢谢大家!